走近巾帼楷模②|全国巾帼建功标兵胡薇教授、章真主任医师
发布人:杨驰  发布时间:2021-03-05  


  在“三八”国际妇女节来临之际,全国妇联公布了2020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红旗手(集体)、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等名单。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闻玉梅,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党委书记、主任医师、教授华克勤获评全国三八红旗手。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胡薇,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治疗中心主任章真获评全国巾帼建功标兵。 

  

  让我们走近巾帼英雄,致敬巾帼楷模!



援建内蒙古大学,为脱贫攻坚做贡献


  胡薇挂任内蒙古大学生科院院长后,积极推进以复旦大学生科院为主的校内资源与内蒙古大学生科院之间的对接。通过论坛、座谈、参观、考察等多种形式促进双方在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学科建设等方面互动交流,参与交流的内大同志表示学习到很多先进经验和做法,对内大生命学科建设有了新的思路。

  

  科研合作与平台建设方面,胡薇教授组织复旦专家参与承担内蒙古大学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双方在类器官、生殖细胞发育、细胞发育分子调控机制以及重要人兽共患病原学等领域开展合作研究。在部区合建一流学科建设中,就实验动物房、组学平台、公共仪器平台等的设计提出专业建议,参与建设的“草原家畜种质创新与繁育基地”基础研究大设施项目,已通过自治区主管部门论证立项,一期建设经费9200万元,并已通过农业部筛选报送国家发改委。

  

  胡薇组织团队对内大生科院2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书的撰写工作进行指导,2020年度,内大生科院取得了国自然基金获批17项的好成绩。邀请复旦教授参与内大生命学科本科生教学培养方案的修订,帮助引进我校生科院8门课程进入内大生科院新一轮本科生培养方案。认真做好内蒙古大学-复旦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邀请林鑫华院长亲自到内蒙古大学就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进行宣讲。


潜心研究,聚焦遗传


  1997年起,胡薇以承担WHO/TDR日本血吸虫基因发现计划为契机,系统解析了日本血吸虫不同性别和生活周期的基因表达和蛋白质组特征,推动了我国血吸虫研究进入基因组和后基因组时代,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遗传信息资源。成果获得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2)。近5年,胡薇进一步聚焦“血吸虫的遗传变异规律、侵染宿主及性成熟产卵的分子机制”,为血吸虫病的溯源、监测及精准干预提供依据。

  

  鉴于在日本血吸虫功能基因组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胡薇获得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2004)、全国优秀博士论文(2005)、“上海市科教党委系统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奖”(2009)、中华女医师协会基础医学创新奖(2011)等。2007年被全国妇联、中国科协和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等单位联合授予了第四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2018年获得“全国血防卫士”称号。


加强国际交流,发出中国声音


  胡薇积极参加国际交流,并在国际组织中发出中国声音。2010年被聘为世界卫生组织/TDR蠕虫药物创新研究项目专家组成员,赴日内瓦参加TDR相关项目的评审;2010 8 月第十二届国际寄生虫学大会,担任“后基因组时代的血吸虫比较基因组学研究”分会场主席并在会议上作题为“从基因组到抗寄生虫药物研究”的学术报告。此外还积极参与筹建由世界卫生组织WHO/TDR支持的“中国热带病诊断与药物创新网络”,担任诊断组组长。20174月,在“东南亚区域消除被忽视热带病部长级会议”上,胡薇介绍了中国血吸虫病防治的经验和技术创新成果。

  

  俗话说“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在成果与成绩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静下心、认真学、踏实干的科研工作者,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胡薇同志对工作执着追求,有着坚强的毅力。她碰到过难关, 也遇到过坎坷, 但她从不气馁, 总是带着灿烂的微笑,锲而不舍、信心百倍地投入到工作中。正如她曾经说过的那样——自己手头平凡的工作就是一座宝贵的钻石矿,只要好好挖掘,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钻石”。无论做什么,只要坚持不懈,脚踏实地地去做,都能收获丰硕的果实。



率先在国内建立优化的消化道肿瘤治疗模式

为改善疗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做出重要贡献


  直肠癌方面,率先在国内建立优化的直肠癌新辅助治疗模式:领衔开展III期多中心研究在国际上首次证实伊立替康在直肠癌新辅助治疗中的价值,将疗效较传统方案提高了近一倍,为患者实现保留器官功能、极大提升生活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胃癌方面,在国内率先开展胃癌新辅助和辅助治疗模式,使原先无法手术切除的胃癌患者实现手术切除,生存时间得到显著延长。


积极推动消化道肿瘤精准放射治疗的发展

为精准医疗的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率领科研团队应用最新的类器官技术预测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疗效,结果显示类器官预测敏感性与临床结果符合率高达87%,为直肠癌精准新辅助治疗提供了依据和可实际应用的手段。

  

  率先利用ctDNA芯片通过液基活检无创检测技术,监测患者疗效,建立ctDNA疗效预测模型,为精准医疗的实践打下了坚实基础。

  

建立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放疗新技术平台

开发自主创新技术方法


  率先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平台探索智能放疗、适应性放疗模式;主持放疗中心开展了IMRTSBRTVMAT4DCTIGRT等先进技术,探索建立放疗规范流程和质量控制标准并与国际接轨。

  

  针对放疗中呼吸运动引起的靶区移动而产生的影响,带领团队自主研发被动呼吸控制技术并将其应用于胃癌临床放疗,显著降低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并获得专利认证。

  

参与制定和编写全国消化道肿瘤诊疗指南和规范

为提高我国消化道肿瘤诊疗水平做出积极贡献


  作为专家组成员和放疗部分的负责人,参与撰写消化道肿瘤诊疗指南,并多次担任国家级、省部级等各层次继续教育授课;并通过开展大型多中心临床研究、三级医院间重大会诊等活动,团结和带领全国多家兄弟单位共同推广和优化消化道肿瘤新辅助放化疗的应用模式,为更多消化道肿瘤患者带去治愈的希望。

  

提升我国胃肠道肿瘤放射治疗的国际影响力


  作为国内唯一受邀学者参与美国NCCN指南编写讨论、ASCO会议论文评审;作为国内放疗唯一代表加入NCI直肠癌工作组、NRGnon-CRC委员会和欧洲核子研究委员会委员;研究结果发表于 JCOIF=32.9)、Cell stemcellIF=20.8)等国际顶尖期刊;受邀担任放疗权威杂志编委,受邀在ASCOASTRO等会议上讲课和主持,提升了国际放疗同行对我国放疗尤其是胃肠道放疗的认识和影响力。

  

建立人才梯队,推动重点学科建设


  目前已累计指导培养博士研究生28人,硕士研究生7人,对研究生和基地培训医师加强系统化教育,减少过早专业细分可能造成的技能缺失和发展局限性;针对医学物理师人才不足的问题,率先探索并建立了医学物理硕士的教学模式,在国内率先引入国外住院物理师培训体系,并作为国内首家单位于2018年提交住院物理师认证申请及派出首个联合培养生。

  

  任职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治疗中心主任,该中心为原卫生部重点学科,985211重点学科;上海市放射肿瘤学临床医学中心、放射治疗质控中心;带领肿瘤医院放疗科成为首家首家通过美国NCI/NRG放疗质量认证、可进行国际多中心研究的单位。

  










  

来源:生命科学学院、肿瘤医院